頂級 Web3 團隊如何節省數月的開發時間

TL; DR:

  • Web3 團隊浪費時間和金錢將分散的基礎設施拼接在一起,同時處理多個 SDK、不一致的 API、脆弱的身份驗證流程和分散的儀錶板。
  • Uniblock 提供統一的 SDK 和編排層,通過單個介面連接 1,500 多個 Web3 API 和 100 多個鏈。 它將請求路由到最快、最便宜和最可靠的供應商。
  • 通過抽象化基礎設施蔓延,Uniblock 將集成時間縮短了 80%,降低了成本,簡化了入門,併為團隊提供了更快的實驗、擴展和交付的靈活性,而不會陷入 SDK 蔓延或供應商開銷的泥潭。
  • 隨著跨鏈基礎設施的複雜性不斷增加,Web3 生態系統將依賴像 Uniblock 這樣的統一協調層來有效擴展。

在 Web3 創新的熱潮中,加密貨幣構建者必須在碎片化的工具和網路叢中穿行。 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自然會催生無數的區塊鏈、API 和 SDK。 結果是 Web3 技術堆疊通常感覺更加孤立而不是統一。

早期的互聯網網路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直到 TCP/IP 將它們連接到一個網路中。 如今,許多業內人士認為 Web3 正處於一個類似的拐點:它需要收斂層來抽象出複雜性。

本文探討了基礎設施蔓延、Uniblock 的「單一 API」方法、其統一堆疊的結構、開發人員和業務優勢,以及編排層在擴展去中心化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碎片化的 Web3 堆棧:成長的痛苦

Web3 開發目前涉及鏈和服務的拼湊。 開發人員必須根據他們所針對的區塊鏈或協定來應對多種程式設計語言和框架。

跨 Web3 構建通常需要熟練掌握某些鏈的 Web3.js、乙太坊和 EVM 相容鏈(如 Polygon、BNB、Avalanche)的 Solidity、Aptos 或 Sui 的 Move,以及 Polkadot 或 Solana 的 Rust。 對於構建嚴肅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開發人員來說,堆疊很快就會變成 API 和 SDK 的糾結,每個 API 和 SDK 都解決了部分問題,但沒有一個本地協同工作。

以標準的 dApp 為例:為了處理錢包連接、數據讀取、NFT 元數據和實時使用者通知,團隊經常連接 WalletConnect、Alchemy、Covalent、Moralis 和 Push Protocol。 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 SDK、速率限制架構、身份驗證層和版本生命週期。 因此,每個新專案最終都會重塑集成邏輯,而統一的平臺可以集中處理。

雖然 Web2 技術堆疊是完整的,但 Web3 中缺少 API 數據層。 Web2 受益於成熟的中間件和雲平臺; Web3 仍在成熟,這體現在開發人員處理碎片化元件的日常鬥爭中。

開發團隊被迫成為後端協調員。 他們花在調試膠水代碼上的時間比發佈功能的時間還要多。 雖然可組合性仍然是北極星,但缺少的是一個為它們處理編排的抽象層。

基礎設施蔓延的實際成本

Web3 中的工具蔓延不方便且結構效率低下。 添加到堆疊中的每項服務都意味著一個新的 API 合約、一個單獨的 SDK、自定義錯誤處理和持續的版本維護。

這種碎片化帶來了實際的成本和後果。 對於開發人員和初創公司來說,管理一套龐大的基礎設施工具會大大縮短上市時間。 在實踐中,團隊通常會花費數月時間構建和維護自己的臨時 API 層,以將不同的服務拼接在一起。

每個新的區塊鏈集成或數據源都可能需要自定義連接器和額外的工程工作,從而轉移了核心產品開發的資源。 在一個以速度為競爭優勢的行業中,這種延誤和費用是痛苦的。

更糟糕的是,這種碎片化損害了用戶體驗。 錢包、數據供應商和通知管道之間的不一致狀態可能會導致應用程式崩潰、UI 不正確,或者更糟的是資金損失。 碎片化會扼殺用戶的採用。

當不同鏈上的 dApp 無法通信,或者當用戶必須管理不同平臺的多個錢包帳戶時,就會導致笨拙的用戶體驗。 流動性和資產僅限於各個網路上的「圍牆花園」,限制了市場範圍。 所有這些問題都指向同一個結論:Web3 的孤立增長如果不加以控制,將繼續阻礙進展,直到出現更統一的方法。

Uniblock 旨在解決這一確切問題,不是通過替換現有工具,而是通過為開發人員提供一個連貫的訪問層來連接和管理它們。

Uniblock:Web3 基礎設施的統一接入層

如果

中間件是解決 Web3 碎片化的答案,那麼 Uniblock 與該領域已有的許多基礎設施供應商有何不同? 傳統的 Web3 中間件解決方案傾向於一次解決問題的一小部分。 例如,一項服務可能提供區塊鏈節點訪問(RPC 端點),另一項服務專門用於索引鏈上數據(特定鏈的子圖和API),而其他服務則處理錢包集成或預言機提要等任務。

dApp 團隊可能會使用 Infura 來查詢乙太坊節點,使用 The Graph 或 Covalent 來查詢區塊鏈數據,使用 Chainlink 來查詢價格預言機。 從本質上講,開發人員成為他們自己的集成商,將這些服務拼接在一起。 這不僅需要兼顧多個供應商關係,還意味著在供應商之間評估、切換和負載平衡的責任落在了每個開發團隊身上。

Uniblock 通過充當許多基礎設施服務上的統一編排層來顛覆這種範式。 該平臺聚合了來自 1,500+ 區塊鏈的 50 多個供應商的 100 多個 API 端點,並通過單個介面公開它們。 具體來說,使用 Uniblock 的開發人員獲得一個帳戶和一個 API 金鑰,該密鑰授予對大量 Web3 功能的訪問許可權,而這些功能通常需要數十個單獨的集成。

需要 NFT 元數據、Solana 交易歷史和最新的乙太坊 Gas 價格嗎? 在傳統設置中,這可能涉及三個不同的 SDK 或 API。 使用像 Uniblock 這樣的編排平臺,所有這些都變成了對一項服務的調用。 通過整合這些功能,Uniblock 將自己定位為不是另一個狹義的中間件工具,而是 API 的 API,本質上是所有其他中間件的中間件。

重要的是,Uniblock 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聚合器,而是一個智慧路由器。 與基本 API 閘道不同,它不會盲目地將調用傳遞給單個固定提供者。 該平臺使用人工智慧將每個請求動態路由到最快、最便宜和最可靠的可用後端選項。

這是與傳統中間件的一個關鍵區別。 在 Web2 世界中,MuleSoft 和 Apigee 等公司證明瞭 API 管理層的價值,通過簡化企業集成實現了數十億美元的退出。 Uniblock 為 Web3 的混亂格局帶來了類似的概念,但增加了跨供應商的實時優化。

工作

原理:用於多服務協調的模組化 SDK

Uniblock 是一個模組化的、與服務無關的 SDK,它抽象了 Web3 堆棧下的混亂。 開發人員只需整合一次,即可簡化對錢包、數據、NFT 等的訪問,而無需單獨實施每個第三方工具。

團隊無需直接導入五個不同的 SDK 並管理其獨特的怪癖,而是使用一個標準化介面進行交互。 配置通過 Uniblock 的儀錶板處理,開發人員可以在其中選擇他們想要的服務,例如用於錢包連接的 WalletConnect、用於代幣餘額的 Covalent 或用於即時警報的 Push Protocol。

幕後,Uniblock 處理:

  • 路由:請求根據配置和可用性動態定向到正確的服務或回退。
  • 身份驗證和速率限制:Uniblock 規範了密鑰的存儲方式和請求的限制方式,從而消除了特定於供應商的複雜性。
  • 鏈支援:多鏈請求是抽象的,因此開發人員無需為每個網路構建單獨的邏輯。
  • 回退邏輯:如果一個供應商不可用,Uniblock 會重新路由到備用供應商,從而以最短的停機時間保留應用程式功能。

實際的開發者利益像

Uniblock 這樣的統一基礎設施的直接吸引力在於開發人員的效率。 工程師只需與 Uniblock 集成一次,即可立即獲得 Web3 功能自助餐。 這大大減少了多鏈或多服務應用程式的集成開銷。 實際上,這加快了開發週期。 可能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實現的功能(等待後端集成、處理每個供應商的怪癖)可以在數周或數天內完成。

統一的 API 還降低了開發人員的學習曲線。 團隊無需掌握許多不同的 SDK 和查詢約定,而是可以學習一個系統並將其應用到任何地方。 這對於將 Web2 開發人員引入 Web3 特別有價值,因為它抽象了許多深奧的複雜性,否則這些複雜性需要利基專業知識。

還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通過消除冗餘的基礎設施工作,初創公司可以節省開發人員的時間和持續維護。 項目節省了超過 $250k+ 的成本,這展示了“基礎設施蔓延”的成本有多高。 Uniblock 的模式通過一個帳戶以批發價提供 1500+ API,將這些成本分攤給許多使用者,實現規模經濟。

此外,智慧路由可確保項目始終為給定請求獲得最具成本效益的選項,而無需手動作。 企業還受益於簡化的供應商管理。 他們沒有與十幾家供應商談判和管理合同,而是只處理一個平臺。

對於開發人員來說,一個被低估的好處是重點。 使用編排層可以讓團隊專注於其產品的獨特邏輯和用戶體驗,而不是管道基礎設施。 這可以促進創新。 團隊可以隨心所欲地嘗試新功能或鏈集成,因為實驗的邊際成本很低。 想要添加對新興 Layer 2 或新的 NFT 數據 API 的支援? 如果它已整合到統一平臺中,則可能只需調用一個 API 即可。

最後,基於 Web3 構建的企業從這種統一層中獲得了戰略靈活性。 他們不太可能被「鎖定」到任何單個供應商或鏈中。 如果出現更好、更快的協議,編排層可以路由到它,應用程式可以在後台遷移。 這使得整個生態系統更具活力和競爭力,使每個人都受益。

市場格局:大規模碎片化

Web3 的基礎設施堆疊不斷擴展,但隨著擴張而來的是熵。 每個新的鏈、協定或工具解決方案都會為已經分散的後端添加另一個活動部分。 對於開發人員來說,即使是構建一個簡單的應用程式也意味著要處理多個系統,只是為了讓基本功能上線。

Uniblock 等統一平臺的興起暗示了一個更廣泛的趨勢:Web3 正在進入編排階段。 在任何技術堆疊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有一個時刻,即臨時將各個部分連接在一起不再可擴展,需要更高階的協調層。

開發者的興趣並沒有放緩,使用戶能夠與加密貨幣交互的開發者工具的下載量激增了 12 倍,從 2020 年 12 月的 190 萬次增加到 2025 年 5 月的 2380 萬次。 這種增長水準表明瞭幾個關鍵因素:鏈上活動、工具和基礎設施需求的激增將增加,隨著開發人員被迫尋求統一的SDK和路由引擎來構建這些網路,跨鏈複雜性將繼續簡化。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有趣事情是,成熟的開發人員(那些在加密貨幣領域工作了 2+ 年的開發人員)處於歷史最高水準,同比增長 27%,提交了 70% 的代碼提交。 在機器驅動的應用程序增長的背景下,這種碎片化變得更加緊迫。 隨著 API 成為人工智慧驅動應用程式的結締組織,對 API 的依賴正在飆升。

全球人工智慧 API 市場規模預計到 48 年為 $2024B,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246B,從 31.3 年到 2025 年複合年增長率為 2030%。 AI API 透過將即時分析和自動化等智慧功能直接嵌入到軟體工作流程中來加速數字化轉型。 它們使各行各業的組織能夠快速且經濟高效地採用人工智慧。

Gartner 發現,超過 80% 的組織在內部使用 API,70% 的組織利用外部 API。 Forrester 預計,到 2025 年底,API 將成為 70% 企業數位戰略的主要推動力。 API 不再是集成工具; 它們是自主應用程式的介面層。 在這個新的人工智慧現實中,跨鏈和供應商編排 API 交互的能力成為基礎。 這正是 Uniblock 所提供的:一個存取點、智慧路由和性能感知介面,可根據機器生成的需求而擴展,而不僅僅是人機交互。

從碎片化的混亂到有凝聚力的基礎設施隨著

Web3企業尋求大規模採用,簡化基礎設施正在成為下一個關鍵前沿領域。 過去十年是為了證明區塊鏈和智慧合約可以做什麼; 接下來將是關於使這些功能易於使用且可擴展。

Uniblock 的統一基礎設施層正在推進這一轉變,不是通過取代豐富多樣的Web3服務,而是通過編排它們以產生更大的影響。 這種方法可以實現一個更加連貫、高效和可用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構建者可以在這裡構建,並且不會妨礙複雜性。

Uniblock Uniblock 背後的團隊

由 Kevin Callahan(首席執行官)領導,他在 Twitter 工作了四年,在關鍵的增長週期中制定業務發展戰略。 後來他加入 Coinbase,擔任增長和生態系統合作夥伴關係主管。 解決碎片化和訪問問題,這些問題與 Web3 開發人員當今面臨的挑戰密切相關。

David Liu 是 Uniblock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領導工程團隊。 他在 AllianceDAO 任職期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區塊鏈項目建設者,還擔任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的課程講師,教授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在此處了解有關 Uniblock 的更多資訊。

查看原文
4,452
0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